56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6小说网56wangp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郭子仪在宴席上默不作声大口饮酒,李享虽然不动声色可心中感慨还是停过的。
宴席过后,郭子仪一反常态的挽留太子殿下品茶。
偏厅里头,就得他们两个,桌上一壶茗茶连个斥候的小丫头都没有。李享也有了三分酒意,酒意上涌忍不住长叹一声道:“郭帅,如今天下形势实在堪忧,我大唐国运不知何时才能尽复往日风光。可叹父王远在蜀中,若能早日返回长安都城,励精图治,想必恢复民生国计应是不难吧。”
郭子仪听他这三分酒意三分清醒,七分忧虑三分忿忿之语,竟不由自主言道:“太子殿下,仁厚勤勉,入主长安以来更是励精图治,长安百姓无不称道啊,殿下!”你比皇帝陛下不但丝毫不逊色,简直是强多了啊!郭子仪也是多喝了两杯,一个激动差点收不住嘴把后半句也说了出来。
李享浑然未觉对方未及出头的下半句话,依旧温和言道:“我只是担心朝中之争,方才宴席之上朝臣们各有见地。看来父皇当日的决策还未做到十分周详。也多亏了郭帅才能暂时压制住将军们的怒火啊。”叹息一声,李享的眼眶微红又道:“也怨不得周副将恼怒啊。为了我大唐基业,他周家兄弟三人,到如今就只得这位行二的周副将了。”
郭子仪听得心头一片黯然,赴宴的将官们都是他帐下的将士男儿,这些人跟随他多年,东征西讨,数次烽火狼烟中搏命的战场交情啊。许多年下来,看自己帐下的老面孔一张张少去,虽说男儿应以死报国,但郭子仪看到自己的兄弟惨死沙场又如何能不伤心难受。潼关之战,苦不堪言啊,攻了近一月死去不知几多大唐的热血战士忠勇男儿。周副将的兄长胞弟也在这战中双双为国尽了忠。可是,可是结果呢!他们这些奋战在第一线的战士们舍死忘生换来的,竟然那么一纸薄薄和书,是和书啊!就是这纸和书让众将士们血红着双眼看史思明大摇大摆的出了长安城,出了潼关。他们是粗人,没读过多少书,看不到那位高高在上的帝王的深谋远虑,可是他们知道,他们拼命他们流血的结果不该只是如此而已。
郭子仪在见到帐下将士们在宴会上愤然怒言的时候,心中竟然有那么一丝痛快淋漓之感。迫于身份,迫于大局,他这位握了天下三分兵力的朔方军大元帅不得不三缄其口,怒却不能言啊!这样,他又怎么肯怎么忍心去责难在宴席上口出不逊之言的将士们呢。他们只是说了句藏在心里的大实话!
“也不知道父皇在蜀中一切可安好!”太子殿下放下茶杯叹息道,随即自语道:“相比有宰相大人辅佐一切都是好的吧。”
便是这轻描淡写一句轻叹让郭子仪手中的茶杯扑的一声裂了开来,郭子仪醒悟过来忙道:“殿下,下官有些不甚酒力,想是刚才贪杯,多饮了两杯。”
李享自然表示出关怀道:“元帅要保重身体,大唐的社稷还仰仗元帅呢。”
后来二人又说了几句可又可无的闲话,李享转身告辞。送走了李享,郭子仪仔细回味这位太子殿下的几句无心闲话,只是越是回味越觉得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这位温良的大唐太子殿下远不像表面看来那么温和无害,只是他句句正中要害,郭子仪甚至在想,这唐廷的江山破落至此,或许这个人才是社稷苍生的福旨。
恰这时候,郭子仪心思未定,又闻下人来报,说是纠结的将官们盘踞不去,说是非要面见元帅叙旧。
郭子仪浓眉皱起,虎目圆瞪:这个时间叙旧!这帮麾下将官的心思他又怎么会猜不到,太子李享前脚出门,武官们后脚来见。郭子仪暗暗心惊,沉思片刻怒道:“传令下去,本帅哪个也不见,让他们统统回去。这几日都收敛些!”
下头等话的,唯唯称是,略一犹豫咬牙道:“元帅!周副将他们有言道:若是元帅拒不相见,众将官就在大门外头长跪不起。”
郭子仪怒不可遏,衣袖一拂,冷冷道:“既是如此,你也不用去传话了,就让他们跪着!”
当晚深夜时分,朔方军大元帅府门外头,百余将官长跪的消息传入内城。次日朝会上,文官们就又有了新的话题谈资。自太子李享入主长安以来励精图治、重整朝纲、万名景仰的歌功颂德舆论渐渐被一股蛰伏在暗中的新新话题所替代。文官们顾左右而言他,朝臣间相互刺探口风,一时间整个长安笼罩在一片风声鹤唳当中,气氛绷得甚紧。
长安、蜀中虽相隔关山万里,但消息的传递方面从来都是快到匪夷所思。数日后宰相杨国忠府内大小幕僚云集一堂,这位靠攀附自家妹子裙带而爬得半天高的大唐第一奸相的脸色糟糕至极。
朝野之争,派系争权。上位者党同伐异、排除异己是历朝历代无法避免且经久不衰之事。李林甫在位三十余载,座下亲信门生遍布朝野。后李相倒台,杨国忠取而代之,朝中人心不稳,昔日跟随李相分食肉羹的朝臣们或被贬谪,或被罢黜,或入狱,或抄家无一幸免。安史乱起,长安沦陷当日。玄宗皇帝携带一家大小逃难,杨国忠本来就是附带品。这个附带品又要带附带品当然是选取些平日与他亲厚之流,是以,长安城破之日,留下死守祖宗基业的可不就那些平日不懂审时度势、与这位当朝宰相大人不甚和睦的臣子了吗?
唉!真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原本打的如意算盘是正借此次叛乱除去一些极不听话的家伙。想不到事到如今,反倒给这帮自己一心想除之而后快的家伙们一个大好的反扑机会!杨国忠心中一阵懊悔一阵胆寒,与座下谋士们商议许久。当晚,宰相府数十骑轻装而出,快马加鞭直奔皇都长安。未过几日,朝会传出消息,说是六部几位大臣近日都收到异常肥厚的礼品——礼金数斗啊!
金泽与欧阳绰戏言道:“看来这位宰相大人是真的急了啊。这么十几骑送出去的怕不都是这老家伙的棺材本了吧。”
欧阳绰杯不离手酒不离口,狠打了个酒咯道:“还不是被李享那小子逼的。我说阿泽啊,你小子还真是没看错人啊。他们老李家的人就有一套,玩起把戏来是孙子比儿子强,儿子比老子强啊!”
金泽可不像这位向来粗枝大叶的欧阳郡守大人,轻啜了口杯中酒,方才漫声言道:“其实这步棋宰相大人是彻底走错了。他应该去找的人是郭某人才对!”
欧阳绰不以为意的点点头,道:“我们来猜猜看小李用什么招摆平老郭?”
金泽丢给他一记大白眼,满脸明知顾问的不屑表情。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前事完!
“殿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辅国哑着嗓子,重重磕了个头道:“还望殿下以设计为重。而今大乱,朝中文武异心。只有殿下当机立断才可解了这祸根隐患啊。”
李享动也不动,沉着脸冷看这位随侍他经年的身边宠臣。
又加了把劲,李辅国声泪俱下、痛哭失声道:“殿下,老死不只惜,只求殿下痛下决心,不可再坐失良机啊。”一边说着,这个太监狠咬了牙,将一颗脑袋拼命的往地上磕去。承乾殿中青石地板上,立刻殷红一片。
李享木雕石刻一般动也未动,脸上神色甚是犹豫,目中寒芒骤起,眼见再磕下去就真的要出人命了。
太子殿下终于走上前一步,轻抬手臂扶扶了磕头磕到昏天黑的李辅国,“xxoo,请起,这件事情容日后再商议吧。”李享皱眉轻声道。
李辅国站起来的时候忍不住一阵眩晕,心里却是欢喜的好象要炸开。既然是容日后再商议那就有戏了啊!胡乱用衣袖擦了擦头脸上的血迹,李辅国恭声言是!
早朝时分即至,李享更衣照惯例去偏殿中接见早朝的臣子。李辅国头一回破天荒的没有跟随他的太子主子,独自一人快马出城而去。
次日,承乾殿中朝堂之会,一切都发展得顺理成章。文臣武将纠结堂上面见太子李享,声泪具下哭声甚哀。李享束手无策,李辅国另同内侍二人取出龙冠皇袍。李享大怒失色,众臣见状大喜匍匐在地三呼万岁!
这一十分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后来被史官们记述为:“李亨未决”。——我们当然不会看到李亨高兴的跳起来的记叙,事实上也不会如此,起码的矜持还是要有的。
真正的历史上的李享是个很有意思的家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的时候,有人劝李亨不要入蜀,李亨推脱了半天,最终他还是没有和李隆基一起去蜀地;有人劝李亨登基,李亨推脱了半天,最终还是当了皇帝。他似乎一直都很“被动”,但事实却是按着对他有利的形势发展。“马嵬坡之变”李亨貌似并没有同意陈玄礼的做法,但最终那还是发生了,也许史家并未记下他张口轻声说“可”的那一幕……
能不能指使是一回事,指没指使是另一回事。“为尊者讳”,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不过也许我们冤枉了李亨——哪怕冤枉的概率只是百分之一,也是要考虑的。但从动机上来说,李亨绝对有理由这么做。
自然,我们也看不到李亨说杨国忠怎么怎么样的坏话,但却可以看到杨国忠很害怕太子会报复他。之所以杨国忠会得罪太子,原因和李林甫不同。李林甫是站错了队伍,他当初提议立武惠妃之子寿王瑁,而当李隆基立李亨之时自然会害怕。
而杨国忠则是因为妹妹是贵妃,说不定将来自己能当上下一任皇帝的舅舅,所以和现任太子和不来是很正常的,至少他不会支持李亨。后来玄宗说要传位太子,杨国忠很是害怕,纠集他的姐妹一起上阵,终于把玄宗劝住了。既然如此,即使李亨原来不恨他,现在也是恨你没商量。
在唐朝,不乏可怜的太子,被杀被贬的不提了,李亨是少数几个能熬到当皇帝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较幸运,反正比在房州一呆呆了十四年的李显要好过了很多。但李亨太子也是很可怜的,他过的日子并不舒心,发愁的须发都花白了。(真正历史上)
李亨能不愁吗,他可是有一大堆的榜样在前面呢。不再啰嗦唐代太子之争,就只说说李亨的哥哥李瑛,他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被武惠妃所害,和两个弟弟一起被杀了。一气杀了自己三个儿子,玄宗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今,玄宗又十分宠爱杨贵妃,李亨能不担心自己的处境?
但李亨这点又是很幸运的,因为杨贵妃虽然受宠,但是却没生儿子。如果杨贵妃要是有儿子的话,只怕李亨的命运不会比李瑛好哪里去。另外,杨贵妃虽然得宠,但似乎为人还算厚道,史家给他的责任也就是使君王沉迷酒色而已,还真不见怎么害过人。猜想李亨一面烧着高香祈祷杨妃不要有儿子的同时,也一直在念着“阿弥陀佛”……于是,马嵬坡上的“惨案”发生了:曾经趾高气扬的杨国忠瞬间被分成了若干部分,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则是“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救不得,黄埃散漫风萧索。马嵬之变,可说是唐玄宗皇权受到了一次挑战。这只是刚刚拉开一个序幕,一个有关太力李享日后种种异动的序幕。
马嵬政变之后,玄宗一行人本应起身出发了。然而,众人说,蜀中很多将吏是杨国忠的人,既然杨国忠“谋反”,那显然蜀地是去不得了。
于此,玄宗心中有数,他当然知道杨国忠“谋反”的真象——谋反的还指不定是谁呢。这个只能说算是众人不愿入蜀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还是真的不愿意入蜀。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人猜测说这是李白劝玄宗不要入蜀,但事实上李白当时知不知道这件事还是另说,而当他知道之后多半玄宗已经入蜀了。
那么,如果不去蜀地,又去哪里呢?总不能在此地干等着呀。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去灵武,有说的回京师,也有的说去太原。说去太原的,不是昏了头就是过度乐观,以为皇帝真是天之骄子刀枪不入。当时潼关失守,长安都呆不住了,何况更靠东的太原?就算太原本身还能守住,可是难保路上不出什么事。
而说回长安的,不知玄宗听后有没有气的半死——如果回去的话,当初又何必来?敢情来了一趟就是给你们找机会杀我的贵妃啊……而当听说有人主张去灵武时,李亨的心里大概一颤——不过,玄宗对那里兴趣不大,李亨大可以放心。很明显,玄宗对于蜀江水碧蜀山青更有兴趣,很想见识一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险要,还有,也许玄宗早就想感受一下八百里栈道带来的刺激,只是一直公务在身,脱不开身……
究竟韦谔还是有头脑的,也比较符合实际,说现在根本没回去的希望,大家也只能将就着先去扶风。于是一行人就要动身了。这个时候,推动历史进步的人民出现了——“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不知这话有没有经过史官加工,这群老百姓们说话水平还是很高的,对偶都用上了,怀疑是不是唐诗太普及,所以随便用点什么手法都根本不算什么。但是谁管得了这么多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玄宗不想听下去,于是让太子留下抚慰这群水平甚高的百姓。至此也可以说是玄宗皇帝和太子李享正式的分道扬镳了。后来的史实证明这是玄宗他一辈子做出最错误的决定。
在太子面前,这群父老们又说话了:“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真不愧为我大唐百姓,说出话来就是不一样,有见识,有胆量,有气魄!直让人怀疑是否有人指使。
太子当然不答应,关于李享极度的命运想必已经是深入人心了。既然是习惯的性的被动,那么这次自然也是不能答应的了,“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你们怎能这么劝我,我怎能不管我老爹?李亨跋马就要西行,但如果没人拦着他,估计也不会真走,当然也不会没人拦他。这次,重量级人物终于登场了,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劝道:“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