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6小说网56wangp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ps,第二更,继续求票!
标准音的普及,在神炵前世也不过他出生前几年才开始,这个时空,除了满清官面自己认为的官话,大部分各地民众还是使用当地的方言。
海兰泡附近地区,就算江东六十四屯,各村的口音文字也不一样,有满文有汉话,周围更是一片俄罗斯语,完全一切从零开始。
那么,选择哪一种口音呢?!
雅音,一般指古代中原雅音。雅音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古代中原雅音。
日本很早就对中国文化进行学习,有古吴音,汉音,唐宋音等语音。有同胞谈及日语和吴语,闽语的相似之处,有时候,某些人还发出上海话、福建话真像日语的感慨。其实,应该说日语像吴语,像闽语。
朝鲜时代的帝王们深深地了解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为了使朝鲜的汉学教员能够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曾多次向明朝申请派遣留学生。被明政府否定后,他们只好以其他方式“曲线留学”,一方面以使团成员的方式将汉学生徒混于其中,令其熟悉语言环境,掌握鲜活的语言,另一方面,又以民间的方式向辽东大量派遣留学人员。
蒙古人极端歧视汉人,所以不少汉人不但剃发留蒙古式辫子,连服饰都主动改成了蒙古式的左衽袍衫,对汉人精神的摧残相当严重。
由于蒙古统治者的长期歧视性的高压统治和强行推行蒙语直译文体的政策,汉人的口语也发生了变化,其口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带有明显的汉蒙混合语色彩,称为“汉儿语音”。
为了恢复汉族语音的正统性,祛除蒙元时期对汉族正统语音的影响,明朝颁布《洪武正韵》。《洪武正韵》的归并旧韵,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要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这种方法与编《中原音韵》一样;但何字归何韵,却与《中原音韵》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洪武正韵》既以中原雅音为根据,对旧韵的反切亦不能不加以改变。
《中原音韵》是反映方言即说话音的,《洪武正韵》是反映官话即读书音的,所以二者有同有异。《洪武正韵》恢复了入声,不采取周德清入派三声的作法。在明代屡次翻刻,影响很大。元朝的“汉儿言语”,是到了明朝中期,才完全绝迹的。
400多年前,也就是明朝末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有大量入声字,没有zh、ch、sh等翘舌音,这说明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或者普通话。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但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都十分的原始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
此时,面临着如何统治汉人这个大难题的八旗贵族,又遇到了一个比汉人的抵抗更为头痛的问题--语言危机。征服可以使用屠刀,统治就不能只用屠刀了,为了巩固统治满足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满人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语言,想在短时间内改良丰富满语显然不现实。
至此,学讲汉语成了满人唯一的选择,于是八旗贵族们开始他们邯郸学步的模仿历程。小至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大至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需要,满人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围生活的语言。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满清这种虚心学习,绝对不是他们所鼓吹的推崇汉文化,实在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工作需要,完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满洲化的北京话自然不能作为未来推广的雅音!
为了所谓的国际接轨而施行的拉丁字母拼音法也要抛弃,这个时空,不会再有浩浩中华与国际接轨,而是中华文明光耀世界。
前世之时,闲极无聊的人很多,一个作曲家,没事儿研究起了古人的口音。
把入声恢复会变成怎样?!
《洪武正韵》的读书音怎么说?!